论自媒体平台的网络伦理操守

论自媒体平台的网络伦理操守

  3月2日,江苏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指导居民扫描公众号了解法律维权知识。供图/CFP

  新媒体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环境下,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媒体”,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新闻工作者角色显然不再专属于训练有素的供职于可识别的机构化媒介组织的写作者。同时,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网络世界相对“缺位”。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与非理性言论,主要表现在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自我中心化、功利化以及人格扭曲、诚信危机、责任感缺失等。负面影响的出现,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自媒体从业者应担负社会责任。公众需敢于对不良自媒体、对突破伦理底线的文章进行监督,敢于说“不”。

2018年5月,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发布的文章,内容涉及备受关注的“空姐遇害”事件。文章对该事件进行了不堪入目的低俗描述,虽获得超高的点击率,却引发全网声讨,民众纷纷指责此文传播的内容恶意消费死者,发布文章的公众号是为了流量而不惜兜售“人血馒头”的趋利平台。监管部门及时封停平台约谈公司。最终二更食堂创始人道歉,并宣布永久关停“二更食堂”公众号并解雇主要负责人。

“二更食堂”公众号被永久关闭,简单地谴责并不利于整个行业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值得警醒的是,近几年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自媒体大V和新媒体平台不负责任、唯利是图的传播行为频频出现,不断挑战着公众理性和社会法治,公然煽动网络暴力。有的平台甚至用低俗、侵权的内容“开疆拓土”,掌握用户和流量资源,跻身互联网媒体的“新贵”。梳理、反思此类自媒体报道的不足之处,对此类文章和平台进行约束和规范,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中自媒体的传播特性

从传播方式来看,精致的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已然瓦解。传播,说到底是人与媒介的关系,主体性贯穿传播始终,只是不同阶段主体展示的方式不同。早期的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网络传播,传播主体经历了从主动到约束再到技术冲动的过程。早期“以人为媒”的人际传播尽显主体个性,我口说我语,我语话我情,其信息的真假靠的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个人道德自律,其传播的信息往往会深深地打上主体的个人色彩烙印。

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传播已然精致化:从采编到发行再到接收,都是专业人士按照严格的程式有组织地进行。然而到了时下的网络传播,一切又都变了—— 因成本赋权而带来媒介技术均权,传播由大众媒介时代的特权变为人人为之的普权,于是传播者从职业化的专业人士变身为“混角”,最根本的原因是传播技术延伸至传播者,人也成为媒介的本身。主体媒介的兴起,让“口证事实”成为网络媒介传播的另类事实,由此产生的“后真相”时代,让网络时代的传播陷入难辨真假的混沌之中。网络信息呈现私人化和个性化特性以及传播权利的分散化和互动性特征。

从传播的信息来看,网络“把关人”缺位,个人有极大的信息发布权。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组织设置了重重“把关人”,他们从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应最终面对受众。因此,在传统意义上,“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从而对信息发布形成垄断和集权。当然,也对发布的信息担负更大的责任。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网络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扩大了受众的媒介接近权,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网络这一公共空间中。特别是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的再现,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在这张散布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在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经纬中。换言之,互联网为所有人发表意见开辟了一个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

作为“把关”缺失和准入门槛低的公共空间,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存在形式完全是数字化的,它包括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这些信息单元又是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以超文本或者说超媒体的方式存在。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粘贴文字、视频和图片,速度非常快,成本几乎为零,同一信息可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传播信息,社交媒介也是根据每个人的网上留痕“算出”合味的新闻供给。至于文章是否认知浅薄、冷血无情,对于很多无底线的自媒体人来说考虑较少。传统大众媒介平台发布的信息,要经受一定层次的事实确认和编辑审核,有专业性与权威性,而社交媒体普遍缺少专业性及保证信息准确性的能力。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网络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虽然关于网络伦理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伦理是探讨人们在数字虚拟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以及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要改变网络时代自媒体平台和发布者的伦理道德,需要所有互联网媒体的参与者共同努力,无论是内容的生产者、运营者,还是新媒体企业的创业者、投资者,都需要对建设和维护健康有序的新媒体环境负责任,要加强自律,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推行网络伦理规范,改善自媒体的网络行为。多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遇到网络伦理问题时,会按照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所以,利用法律法规是改善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发布过十条戒律;新加坡有《网络行为法》;英国有《五条信息伦理法则》;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者、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强化自媒体发布者的道德价值观。网络伦理的教育与宣传能够缓解时下自媒体面对网络道德的困境,新闻科班出身的采编者,在学校或在大众媒介工作时,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伦理教育。网络平台发布者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自媒体平台和发布者网络伦理的意识模糊和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多种手段,对自媒体平台投资者、发布者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可涵盖网络技术、信息传播、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等,帮助自媒体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业属性并不能成为互联网媒体企业放弃社会责任的理由。相反,影响力越大的自媒体、商业上越成功的互联网媒体企业,在塑造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媒体人要做的不是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大众情绪,而是坚守传媒底线,牢记自己的新闻初心与使命,肃清行业风气。

底线意识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素养之一,是支撑最高端社会责任感的基石,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内化,从理性认知的层面进行自律。吴晓波在《做自媒体需要一颗匠心》一文中提出:自媒体通往影响力的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好文章。他透露,自己做自媒体沉淀下来的经验是:不要试图一炮而红,不要试图去讨好所有人,不要做与价值观违背的事情,不要只依赖于线上的推送,不要盲从潮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用底线与任何集团交换,不要迷信一时的喧嚣。

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对兜售“人血馒头”的无良公众号说“不”。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少人面对海量信息,或者失之于盲从,或者失之于肤浅,或者方向迷失,或者真假不辨,这说明提高媒介素养的极端重要性。网络无尺度,人类有素养。媒介消费者的良心、良知和灵魂判断,是对传媒内容进行是非判断的基础。信息的接收者们对接收的信息要善于思考、加以判断,从自己的良心或灵魂层面聚集传媒内容的价值意义,进而作为媒介消费者个体,主体性地、独立性地对传媒产品做到客观公正的判断。我们需要对自媒体平台和发布者的责任心、价值观取向、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等全方位地进行监督、评判。有些人在传播信息时,或者置法律红线于不顾,或把道德底线抛在脑后,或以一己私利为价值取向,或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危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毒化了精神环境,侵蚀了大众心灵,有媒介素养的受众,应当旗帜鲜明地对这些传播内容坚决说“不”。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我们需要质疑精神、求真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人更需要以理性的反思、公正诚实且自律的思考,将质疑态度和反思机制灌注在信息传播和接收的全过程中。希望自媒体能怀抱对美好的期盼,对丑恶的憎恶,为大众传播正能量。希望所有的媒体工作者都能怀着一颗初心,做无愧于心的传媒人。“二更食堂”永久关停事件再次提醒媒体人,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黎秋玲:《新快报》高级记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